戏剧系影视表演专业举办第二届微电影大赛
中国早期著名导演费穆说:“中国好,电影才好。”这句话曾激烈一批有志的中国电影人。随着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祖国一片繁荣,中国电影形势大好。微电影这一新兴电影形式给中国电影带来无限启发与灵感。
由戏剧系主办、影视表演专业承办的第二届微电影大赛于11月8日公开展映,如果说微电影是微小故事的精华,那么观看完本次微电影大赛后,获得的灵感与触动却是无限大的收获。
展映作品均为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电影是一门声画艺术,同学们仅在学习了八次《DV短片理论》课后,便可将声音与画面结合的有声有色,在观看完展映后,不得不感慨——“你们好,中国电影才更腾飞。”从同学们的影片中,看到了独立成型的风格化电影、以及具有个性的片段实验短片、还有触及心灵深处的情感短片。风格多样化、取材丰富、场景选择更具艺术性。
创作艺术作品犹如给釉上彩,不仅需要对釉的热爱,还需要加入对生活的感悟,这样才能创作出有灵性的作品。当创作包含激情的时候,艺术作品呈现的程度并不重要,关键是打动观众,给观众带来感悟或触动。同学们的作品创作灵感均来自自己的生活感悟,《心的距离》这部作品是11影视表演专业毕昇、张彬主创完成,创作前期讨论人物分析,大家彻夜深聊,主角童安格、彭倍倍的表演将人物感情拿捏准确,让观众感受到这些同学不仅可以演话剧,还可以演影视剧。影片拍摄场景选景唯美。作为影片监制的沈晨洲在拍摄中与场记陈理洁一起做轨道、监视器等。力求让作品更加完美,当影片播放时,很多观众为之动情感动落泪。好的作品并不是要有巨大的投资,而是有打动人心的点,当观影现场响起掌声时,《心的距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便是零距离传递电影的心语。
《余晖》这部作品是11影视表演专业符正超、张依静主创远赴德清取景拍摄,他们自己做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主演是12影视表演的曾海伦,虽然是大一的学生,但是在镜头前把握自如。影片的色调、光影运用较好,尤其是开片大全景蓝天下的那抹余晖,象征着女主人公坚强不服命运的精神。同学们经过全程拍摄,不仅增强了镜头前的表演知识,还知晓了影视拍摄的流程。
那些熬夜剪片子的夜晚,那些赶景拍摄的路上,那些深夜探讨剧本的场景,在展映会后像一串串蒙太奇画面交叉出现在创作者脑海中,所有辛酸好像在听到老师与同学的肯定后都变得值得了。
现场观看微电影展映的宣教处处长马向东、基础教学部副主任史长虹对这次展映给予很高评价,也期望同学们能出更好的作品。影视表演学科带头人那钢对微电影大赛寄予展望,希望不远的将来同学们的毕业作品既有话剧还可以有微电影演出展映。总结经验和不足把微电影大赛一届一届地举办下去,使之能够成为影视表演专业的又一专业特色品牌。戏剧系主任支涛、党总支副书记梅跃进、表演教研室主任史昕、专业老师赵欣然和吴森等老师到场观看。梅跃进在最后对学生送上了真挚的祝福及其深厚的期望。
展映的六部影片带着同学们的激情与对电影的热爱,可以看出影视表演专业的同学不仅会演,还会制作、剪辑。如果要说借费穆先生的话来总结本次微电影大赛展映,那么要说一句:你们好,中国电影才好。这样看来,有这样的热爱电影,热爱表演的青年后盾力量,中国电影必然会蒸蒸日上。期待下届微电影大赛能涌现更多的好作品。









